辞旧迎新之际,为弘扬州医精神,激励全院干部职工勠力同心、踔厉奋发,谱写州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医院微信公众号特开设专栏,大力宣传2023年在医院发展中涌现出的11个先进科室、10名先进工作者和1个突出贡献奖获奖科室。他们身上彰显着州医人爱党爱国、人民至上,厚德精医、创新奉献,忠于岗位、实干担当的职业品质,是新时代州医人的优秀代表。
肛肠科
州人民医院肛肠科成立于2008年,现有医师11名,其中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2名、初级职称6名,护理人员15名,年门诊量9200余人,住院人数约1862人,手术961台次。肛肠科肛周与直肠常见疾病的诊疗水平在临夏及周边地区处于领先地位。2016年首次开展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填补了临夏州及周边地区医疗技术空白,至今已完成上百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先后开展了腹腔镜下结肠破裂修补术、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低位吻合术、全结肠切除术、复杂性肠梗阻手术、胃癌根治术、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复杂性肛瘘瘘管切除术、经肛门直肠内异物取出术、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经肛门早癌切除术、复杂性肛周脓肿根治术、肛裂切、混合痔PPH术、RPH等手术。科室拥有多功能肛肠检查治疗仪、结肠灌洗机、肛周多功能熏洗仪等国内外先进设备。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常见疾病,疗效显著。与甘肃省人民医院、联勤940医院及省内其他知名医院结为友好科室,省内专家常年来科室进行手术带教和理论指导,不断完善各项临床诊疗技术,提升肛肠学科救治能力,致力于为临夏及周边地区患者带来更多便利。
产科
产科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保健为一体的州级重点专科,为临夏州产科质控中心、临夏州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全国女性卵巢保护与抗衰促进工程——育力保护中心成员单位、甘肃省生殖健康与不孕症专科联盟成员单位、甘肃省助产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兰大一院、二院、省人民医院专科联盟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三院联盟单位。目前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13人;副主任护师4人,主管护师11人,护士30人。由甘肃省高层次人才1人,临夏州拔尖人才2人,州级劳模1人,临夏州人才奖1人。拥有床位73张,设有温馨舒适的家庭式产休一体化病房、普通病区、待产区、分娩中心、新生儿洗浴中心、产后盆底康复中心、产科急诊手术室。拥有飞利浦进口母婴中央监护系统、理邦国产母婴中央监护系统,美国GE彩超、日本美能达经皮黄疸监测仪、伟思盆底筛查治疗仪、麦澜德产后康复治疗仪、GEM3500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仪、妊高症风险筛查仪、孕期营养评估仪等。开设产前保健、高危妊娠门诊,产科专家门诊、孕期营养门诊、助产门诊,严格实施高危妊娠的五色管理,有效降低妊娠风险和分娩风险,规范实施出生缺陷防控三级筛查,有效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的体质数。年分娩量3000人次,高危孕产妇达70%,正在筹建一站式服务的产前筛查诊断中心。立项省级重点研发项目1项,完成州级科研4项,发表论文数十篇。2023年门诊接诊27361人次,收治住院3416人次,总分娩人数2970人次,其中剖宫产996人次,阴道分娩1974人次。
麻醉科
为临夏州麻醉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临夏州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现有职工31人,麻醉主任医师1人,麻醉副主任医师8人,麻醉主治医师4人,主管护师3人。2023年成功开展小儿气道异物取出、小儿肺泡灌洗、小儿胃肠镜检查的全麻102例。开展口腔科门诊舒适化医疗22例。全年完成中心手术室麻醉8972例,中心静脉置管243例,自体血回输36例,术后镇痛5683例,抢救插管33例,会诊430例,手术室外麻醉7825例,其中介入手术135例,无痛胃肠镜5041例,无痛人流200例,无痛分娩1059例,小儿无痛胃肠镜、支气管镜102例,口腔科门诊无痛治疗22例。2023年成功挂牌“甘肃省中西医结合麻醉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甘肃省麻醉与脑功能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获得“全省加速康复外科实践麻醉学技能大赛”团体优秀奖、个人三等奖。
肾病科
始建立于2006年,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成为省内颇具影响力的名牌科室。2015年,临夏州肾病专业医疗质控中心、临夏州血液透析质控中心挂靠肾病科。2017年,科室被确定为州级重点学科。2018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被评为国家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网络单位。2020年,被共青团临夏州委授予“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荣誉称号。2021年被评为北京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合作医院。2022年,荣获“全州优秀医师团队”荣誉称号,多次被授予院级“先进科室”、“优秀医师团队”等荣誉称号。现有医护人员6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职称1人,主治医师8人、主管护师9人、护师17人,组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医疗骨干为核心的肾脏病、血液净化医疗服务团队。常规开展急慢性肾脏病诊治、血液透析及其血管通路技术、腹膜透析及腹膜透植管术、肾脏穿刺活检术。科室注重学科建设,肾脏病诊疗、血液净化、腹膜透析、血管通路、慢性肾脏病管理等亚学科建设初见成效。肾病科病区设有床位58张(其中腹膜透析室床位8张),2023年门诊接诊14276人,出院1317人,血液透析(滤过)36298例次,CRRT128例次,血浆置换10例次,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94例次,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球囊扩张术89例,临时中心静脉置管128例,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22例,肾活检29例。
血液风湿免疫科
血液风湿免疫科是临夏州地区最早成立的血液、风湿专科,是临夏州州级重点专科、是临夏州血液、风湿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现有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4人,其中研究生1人,护理人员12名。科室每年收治住院患者约1200人次,门诊患者约15000人次。主要开展骨髓穿刺术、骨髓活检术、腰椎穿刺术+鞘内注射术、小针刀治疗术等。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兰大一院、兰大二院、甘肃省人民医院相关科室为协作、联盟单位,可远程视频会诊、及时双向转诊。近年来发表医学论文10篇,医学专著2本,参与科研成果5项。科主任现任甘肃省医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甘肃省医学会血液病中西医结合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医学会整合医学分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会员、临夏州血液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临夏州风湿免疫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8人,护理人员28人。病区已顺利搬迁至医院西院区,设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二病区、呼吸危重症病房(RICU)、呼吸内镜中心,有住院床位105张。科室拥有日本OLYMPUS、PENTX电子气管镜及工作站,内科胸腔镜及工作站,德国爱尔博高频电刀工作站、内镜下冷冻治疗仪、德国耶格肺功能仪、呼出气体NO分析仪、各种有创/无创呼吸机11台、高流量湿化治疗仪12台、转运呼吸机1台、丹麦雷度血气分析仪1台、日本欧姆龙空气压缩雾化泵、多参数监护仪、睡眠监测仪及体外振动拍痰机等一大批高精尖设备。科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省工会评选为“工人先锋号”“劳动先锋号”称号,顺利获评甘肃省省级重点专科、临夏州州级临床重点专科、临夏州呼吸内科质控中心和临夏州呼吸内镜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三甲医院达标单位,成为临夏州呼吸道疾病诊治领域的一面旗帜。2023年收住院病人3150人,门诊接诊22400人,开展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内科胸腔镜1000余例。
核磁室
核磁共振室成立于2003年,在临夏州最早开展了磁共振影像检查项目,填补了临夏州医学影像的空白,也是甘肃省最早开展3.0T磁共振检查的医院。拥有飞利浦Achieva3.0T磁共振成像系统1台、飞利浦DNA磁共振IngeniaⅡ3.0T磁共振成像系统1台。每年检查患者近3万余人次。现有医务人员12人,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4人。开展全身各系统、诸脏器的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颅脑动脉、静脉血管成像(MRA、MRV)、不打药的脑、颈部、肾动脉成像、血氧水平依赖脑功能成像(BOLD-fMR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弥散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磁敏感成像(SWI)、波普成像及分析(MRS),脑灌注成像(PWI)、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pCASL)、胰胆管水成像(MRCP)、泌尿系水成像(MRU)、类PET扫描、骨关节成像、多B值DWI、乳腺、前列腺、直肠及子宫附件的高清MR成像等检查项目。能精准地为临床提供相关疾病定位、定性、定量及肿瘤分期诊断。主持及参与完成临夏州计划内科研项目5项,其中主持科研项目3项,参与2项、主持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项目1项,参与甘肃省科研项目1项,并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临夏州科技成果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科室发表EI论文2篇、省级以上论文30余篇、并参与编写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论著一部。科室长期承担本科、大专影像专业的实习教学任务,并承担州内各医院磁共振医师的进修培训工作,每年接收影像实习生十余名,进修医师2-3名。
病理科
病理科成立于2001年,2018年科室成为临夏州病理质控中心挂靠科室。现有医技人员12人,其中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7人。目前开展的主要项目有:活检(切取、钳取、穿刺)标本的病理诊断、细胞病理学诊断(脱落细胞学、液基细胞学、细针穿刺细胞学、细胞蜡块检查)、术中快速病理检查与诊断、抗酸/真菌免疫荧光检测、HPV癌基因E6/E7mRNA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积极开展开展了细胞蜡块检查与诊断、甲状腺细针穿刺检查与诊断、HPV癌基因E6/E7mRNA检测、细胞病理4个新项目,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效的帮助。近年来,完成术中快速病理诊断1400余例,细胞蜡块检查与诊断项目检测出恶性肿瘤的病人40余例,HPVE6/E7mRNA检测295例。
护理部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训练有素的护理队伍,是临床医生攻坚克难最坚实的后盾。照护病人,管理病房大小事,协同医生做好临床治疗工作,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们的身影。近年来,护理部统筹带领全院792名护理一线人员,结合“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一手抓管理,一手抓质量,持续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加强医院护理队伍建设及科学管理,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推进护理事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2023年,按照院党委“三抓三促”行动工作要求,护理部紧密结合护理临床工作实际,组织全院护士长开展管理能力提升培训,提升的临床工作9大能力。开展全院护理人员岗位大练兵——星级护士赛道比赛。开展危重症护理人员培训1935人次,培训考核1449人次,参加培训率为90.4%,合格1698人次,合格率97.1%。2023年,评选出省级优秀护理团队1个、优秀护士2名;全州优秀护理团队2个、优秀护士8名,院内评选优秀护士(星级护士)10名。
医务科
2023年,医务科始终坚持以“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不断优化完善核心制度考核标准、措施。通过进一步加大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执行力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全面提升基本医疗服务、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能力,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为抓手,以重点专业质量控制指标、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病历督查、依法执业管理、重点专科建设、医药反腐领域集中整治工作为核心,一手抓质量,一手促安全,进一步推动我院临床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年内抽查运行病历7029份,质控归档病历3719份,组织实施多学科会诊386次;聘任首席专家累计132人次,高效完成9084个病例的单病种信息上报工作,督促临床科室上报已备案限制类技术病例1007例,报告各类传染病共18种3402例;组织临床科室高效完成积石山县6.2级地震伤员救治工作;制定病历模板19个,修订病历模板6个;完成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持续开展医师注册、变更工作和处方权管理,全力推进功能性出生缺陷救助项目的有序实施,作为项目实施单位初审通过31例;协同临床科室举办各类健康讲座12次、健康咨询活动13余次,惠及3500多人;稳步推进委员会工作,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建设成并顺利运行互联网医院线上诊疗业务,按时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任务135人次;完善工作制度、流程38余项,进一步推进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人事科
人事科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紧紧围绕服务业务发展大局,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力推进人才强院战略,细化和完善医院各类人才引进激励办法措施,在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对编制内外人员进行统筹考虑,营造了聚才留才的新环境,实现了招才引才新突破,趟出了求才纳才新路子,搭建了育才成才新平台,取得了识才用才新成就。自2019年以来,多次赴省内外知名高校签约引进人才,分11批次共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64名,其中引进硕士研究生53名(双一流高校硕士研究生27名,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26名),本科生111名(双一流高校本科生40名,普通高校本科生71名);引进副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5名;引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60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人。引进人才经过岗前培训后及时补充到人员紧缺的临床医技岗位,为临床一线注入了新鲜血液,缓解了部分临床医技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困境,带动了学科发展,为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发展储备了强劲的动力。
突出贡献奖:医保办
遵循“把握精神,吃透政策,大力宣传,稳步推进,狠抓落实”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基金监管、支付方式改革和日常经办政策落实三条主线持续发力,努力当好医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先锋和医保基金监管卫士,尤其是在医保DIP支付方式改革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州医院特色的改革道路。通过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组织领导;维护编码版本,标化编码映射;设置DIP专员,辐射带动科室;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数据质量;实施绩效考核,传导改革动力;开展培训学习,提升管理能力;积极建言献策,承担科室责任;开展数据分析与反馈,明确整改重点和方向,全年手动审核上传医疗保障基金结算清单48000余份,确保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平稳落地。医保办将继续紧盯医保基金监管前沿和支付方式改革步伐,进一步强化医保管理能力和精细化水平,保障医保基金安全运行,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背景下的医院高质量发展。